湾区00后的“零碳”建筑实践
如果你来到广州知识城九龙湖畔,会看到6个由竹材、可回收木板或者PP中空板等环保材料搭建的零碳建筑小品。它们不仅外形美观,还兼具导览便民、科普教育、图书阅览、观景写生、亲子乐活、音乐互动等功能。
这些零碳建筑小品,出自大湾区00后建筑学子之手。这些建筑各有形态,在现场吸引了一群市民前来拍照打卡。不少参赛队员都和南都记者分享了从比赛一路走过来的心得以及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零碳”理念的,他们表示这是自己建筑师生涯中的第一个落地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6个优秀方案已落地展示
将造福周边23.68万居民
2021年9月,“城市共生,社区共建——2021凯德青少年建筑师暨中新广州知识城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启动,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高校零碳建筑小品营造大赛,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7所大湾区顶尖高等学府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150名大学生及指导老师组队踊跃参与,共创作完成14组作品设计方案,最终由政府、企业、设计院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其中严格评选出6个优秀方案。
活动历时130天,超过26000小时团队创作,在全民投票过程中,逾50万人次访问,总票数超21万票。目前,6个优秀方案已落地展示,将造福周边23.68万居民。经过综合评分,广东工业大学“沙发上的白日梦队”的作品《生长·聚合》最终夺冠;广州大学“至强队”作品《竹影叠山》、华南理工大学“ADL代表队”作品《无央·廊》荣获二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建院秃鸡队”作品《相逢阁》、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环保队”作品《方寸之间》、深圳大学“ZC·TeamX队”作品《磬音之乐》获得三等奖。
今年首次在湾区举办
加入“零碳”的设计和营造要求
凯德青少年建筑师项目是由凯德集团发起、由凯德希望基金资助的公益项目,于2017年在新加坡启动,2019年首次来到中国落地重庆,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该活动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创新性地加入了对作品“零碳”的设计和营造要求。
本次大赛由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指导,由凯德集团(中国)、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和共青团黄埔区委员会协办。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介绍,大赛围绕知识城“绿色低碳新区”建设,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联动平台,广泛动员青年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展示了青年参与城市建设的成功,也彰显了青年一代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
胜出的作品实现本身功能的同时
也将艺术美学及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据了解,本次大赛共有30余位政府、企业、设计院专家参与其中。大赛评委之一,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蔡奇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活动中,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与学生及市民共同营造出6个公共空间作品,让参赛的大学生也体会到设计与实际建造的实践过程,同时让市民也能参与其中,很好地传播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
在评价比赛作品时,蔡奇原表示,最终胜出的作品营造出的效果都比较好,在实现它们本身功能的同时,也很好地将艺术美学及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例如获得本次大赛第一名的作品《生长·聚合》,它本身功能是一个游客打卡点。作品以生长的树作为概念撑起整个主体结构,也象征着生长的力量。整体又以‘六边形’为母题,不断地向外延伸,形成一个个取景框,框住了周边的美景,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使游客身在其中,又可以达到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的效果。本身又使用了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很好诠释节能环保的理念。”
广东工业大学“沙发上的白日梦队”作品《生长·聚合》
希望鼓励青年大学生
关注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国家乃至全球一切行动的重要原则。凯德地产(中国)战略关系首席执行官,华南区董事总经理陈培进介绍,此次大赛在设计上,遵循了国际环保5R原则,要求年轻的设计师们完全采用木板、竹材、PP中空板等环保材料,搭建完成6个兼具使用功能及观赏美学的零碳景观小品,为漫步在九龙湖畔的市民提供便利。“通过举办此次零碳公共空间营造大赛,我们希望鼓励青年大学生更关注社会、关注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他表示,借助此次大赛,大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身智慧和专业优势,设计并营建出了兼具美学和功能的零碳建筑小品,为广州市民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绿色空间。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环保队”作品《方寸之间》
深圳大学“ZC·TeamX队”作品《磬音之乐》
青少年建筑师志愿者导师袁骞也表示,几个建筑小品都体现了零碳节能方面的设计。“6个作品在机电和材料的运用上,都有所考量。比如建筑表面会有一些光伏板,晚上不用插电也能发光。整个作品不需要外部能源接入。而在材质的处理上,主要采用了osb板(欧松板),它是一种高度环保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另外,这些作品也多是被动式设计。“什么叫被动式?被动式建筑设计就是通过建筑设计的本身,而非利用机械设备等,达到减少用于建筑照明、采暖及空调的能耗。”
【优秀案例】
广东工业大学团队:
由图纸落地
很大的困难来源于误差
广东工业大学“沙发上的白日梦队”作品《生长·聚合》获得了此次比赛的一等奖,队长黄珊说,团队的队友都是同校大三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当时参加比赛的想法十分简单,只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获奖是有点出乎意料的。她介绍,作品的灵感是六边形的蜂巢。以六边形的聚合为中心发散点向外延伸,同时也呼应了对万物生长的诠释,而在立面造型上,采用六边形元素纯粹简洁,将其延伸作为取景框,打卡凝固这一瞬间,“由散到聚,吸引人群,空间序列,移步换景,使打卡更有趣味性”,小品模块化设计也具有独创性,移步易景,供游客打卡的功能性突出。
广东工业大学“沙发上的白日梦队”
她向记者表示,由图纸落地,很大的困难是来源于误差。在实地搭建的过程中,团队发现场地其实是一个坡地,“一开始进行场地调研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场地的坡度,以至于后来做设计的时候把场地当作平地处理。后来实际搭建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另外,由于地基是混凝土块,其表皮与小品的纹理不太搭,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团队就用多余的欧松板将高出的混凝土块挡住。考虑到游客安全,团队还采用麻绳绑扎处理方式。她说,当时看到第一个观众在小品打卡留念的场景,内心十分感动,认为这是对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广州大学团队:
设计时参考了
大量竹构的建筑案例
获得了比赛二等奖的其中一个队伍是广州大学“至强队”,队长林诗慧介绍作品《竹影叠山》时表示,作品外观高低起伏的形态是呼应着作品前后两处远山等的景别,同时,他们在设计时参考了大量竹构的建筑案例,队伍的每个人都进行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启发。她介绍,小品还使用了防水卷材提高屋顶的耐久性,观景面设置了折叠绘画板,“孩子们挺喜欢这个作品的,比较实用,在小品内野餐休憩交谈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场所”。
广州大学“至强队”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
以汉字组合作为构思源泉
让作品具有文物展览以及阅读功能
闫甲祺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大三学生,他团队的作品《相逢阁》获得了此次大赛三等奖。两道竹筒面向九龙湖中的古墓缓缓展开,形成一个空间上的呼应,闫甲祺介绍说,大会的主题是“相”,于是团队便以汉字组合作为构思源泉,把印有“相”字的木块放在作品中间,而能与其组合的其他单字木块分散至其余竹子上,由此延伸出不同的含义,例如“相爱”、“相聚”、“相守”等,共有60多组。此外,为了让作品具有文物展览以及阅读的功能,作品的另一面还有关于古墓历史简介的展板以及可以放置书籍的书箱。
闫甲祺介绍,实操过程中需要考虑使用什么构造方式把竹子与基础连接起来,用什么构件将木方固定在竹子上面,“从图纸转变到真实环境中去,挑战蛮大的。”对于基础的做法,团队共换过三版新的方案,最开始使用钢板上面焊接钢套筒,但对于弧形基础,套筒难以精确定位,且操作流程和施工周期也较长;而最终则先临时固定竹架放进基础中,使用混凝土嵌实,在混凝土变硬的过程中逐一调整其角度和间距。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整体造价,也可以大幅缩短工期,同时最后的整体效果也更协调。
华南理工大学“建院秃鸡队”部分成员
【关注】
00后大学生
如何理解低碳?
这群00后的大学生又是如何理解低碳呢?不同团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实践各有特点。
黄珊向南都记者表示,前期阶段,团队查阅了许多关于零碳的论文,认为对于一个建筑小品而言,更多的是从搭建过程以及能源的利用去实现零碳。因此在搭建过程中,团队选取用金属配件去链接各环保木材,而且材料都是采用预制加工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原材料的损耗,而在能源利用方面,采用了光伏板作为建筑能源来源,实现能源的转换。据介绍,光伏板在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并在夜晚转换为电能为构筑物提供光源。
闫甲祺则表示,他们团队采用本身固碳性能就非常强的竹子,另外还特别注重“归还”的概念,“构筑物在3年内会拆除,(我们的)竹子经过打油和防腐处理,性能比较完好,可以将其截断成一段一段的,做成小文创、小花坛等,同时也可以分发给市民朋友,让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不少参赛队员向南都记者表示,这是他们第一个落地的建筑项目,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黄珊表示,这对她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不再只是纸上谈兵,需要考虑到实际搭建误差以及成本之类的问题。她说,这是团队成员第一次完整参与了从设计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会对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认识到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对于本科阶段只停留在做设计的我们,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就业指导”。她也表示,现阶段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比赛,提升综合能力,参与到更多的城市建设中去。
闫甲祺向南都记者表示,他观察到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从增量规划变成了存量规划,“可能没有更多的土地去建新的建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旧城区的更新、改造,这会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突出,也会是我们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到这次比赛,他认为此次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把纸面的想法落地实现,这样的机会对于本科的在读生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构筑物不仅落地,而且面向公众开放,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作为未来建筑师生涯中第一个落地项目来说是蛮有意义的事情”。
本次大赛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也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将作品搭建落地。“在设计环节,学生们在图纸上可以画得非常清楚,也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在具体落地的时候,比如涉及到一些工艺细节,不同材料之间的穿插,还是会有一些经验不足。”不过,让袁骞感动的是,这群没有实操经验的孩子,以十足的敬业精神克服了所有困难。“比如说,1号点的作品,当时由于材料加工的时间比较短,工厂的加工很粗糙,出厂后每一块板都需要再打磨,最后学生们手工打磨了3000多块板来解决工艺上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很可嘉!”
1号点为华南理工大学“ADL代表队”作品《无央·廊》
谢超是黄珊队伍的指导老师,也是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老师,这次比赛中,他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他向南都记者表示,一方面,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和其他高校的师生同台竞技,收获友谊,从而增强了校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谢超表示,结合到本次比赛对“零碳”的要求,学生刚开始对零碳建筑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但随着方案搭建完成,同学们逐渐对建筑材料、太阳能光伏板、绿色设计、节能技术等方面均有了更多认知。他也表示,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他们将会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的需求,继续提升现有课程如绿色建筑、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亚热带建筑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品质,促进学生低碳理念和知识结构形成,“理论结合实际,未来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见习记者 冯家钜
—— E N D ——
长
按
关
注
生活实验室 流言终结者
ID :ndlab2020
一起关注高质量发展.....
点个“在看”